洹北商城何以“墙”变“壕”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国家文物局5月30日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商代最新考古发现,通报了河南安阳洹北商城遗址等4项重要考古成果。洹北商城遗址“郭城”考古新发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于城市形态的认识,发掘者认为“郭城”应为城壕而不是城墙。为什么认识有如此大的变化,5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研究员对此进行了解读。
洹北商城是商代中期的都城。自1999年发现以来,二十余年间又进行了多次勘探与发掘,对洹北商城的布局有了初步的了解。
何毓灵说,洹北商城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最具代表性问题是围绕洹北商城四周的方形遗迹是城墙,还是城壕?学术界素有争论。
2022年4月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开始大面积勘探、小面积发掘,重启洹北商城工作。主要目标一是利用现代测绘技术,重新绘制包括郭城、宫城、宫殿等重要遗迹,并把其套合在殷墟级差网格系统中,改变以前遗存定位不准、标识不清、难以寻找等问题。二是重点勘探洹北商城四周的方形遗存,寻找城门或通道等设施,并向两侧扩展,寻找道路、水网等。三是通过解剖发掘,解决学术争论热点问题。
何毓灵介绍说,这次考古工作组织了多学科合作的团队,特别是 C14 测年、地学考古、动物考古、人骨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发掘过程中,不断邀请学者到现场指导,特别是曾就洹北商城城墙或城壕问题进行过研究的专家。
勘探采用了全新的记录方法,特别是用 RTK 测绘每个探孔坐标,详细记录探孔内地层变化,分析判断地层堆积状况,寻找重点遗存。因着眼于寻找城门或通道,因而探孔间距为5米,卡探重要遗迹时为2米。截至目前完成普探4万余平方米,重点卡探约1万平方米。
何毓灵说,通过勘探,确认了方形遗存的准确位置,最重要的收获是在东城壕由北往南835米、1780米处发现两处城壕明显变窄、变浅之处,推测是进出洹北商城的通道缺口,后经发掘确认了北部通道。
展开全文
为彻底解决方形遗存性质问题,此次进行了四处解剖发掘,为尽可能减少对重要遗存的破坏,其中东部两处为以前发掘区的重新清理与扩展。西城壕解剖处整体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口部宽9-9.9米,底部宽3.3 米,深3.5米。东城壕北通道恰好位于2001年发掘区,距地表2.64米,宽4.18-5.4米,较城壕收窄了约 4 米,收窄处呈向东开口的“凹”字形,通道宽 21.5米。解剖发掘表明,此处城壕深度仅为1.3米。通道东侧发现一条与城壕方向一致的夯土墙,推测此夯土窄墙及立柱可能与通道之上横跨城壕的木质桥梁类设施有关。
洹北商城城壕四个拐角,只有东南拐角没有被现在建筑所叠压。城壕拐角被晚期遗迹破坏严重。在发掘城壕东南拐角时,意外发现一大型祭祀沟。祭祀沟打破G4与城壕。沟内堆积呈水平状,大体可分3层。3层内放置有完整人骨3具,肢解马骨至少10具,牛头3个,猪骨3个,鸟骨1个,以及散乱人骨。初步判断,祭祀沟为殷墟早期,更深入的年代学研究,还有待于C14测年。
何毓灵说,通过对西、东、东南城壕的勘探与发掘,基本达到了预定的学术目标。首先,可以确定以前认定的城墙实际上是壕沟,以前所谓的“外槽”应是城壕废弃后自然淤积形成的。整个城壕废弃淤积至城壕口部的时间可能较晚。
城壕在使用时,应该有数次清淤过程。以前所谓的“内槽”应是城壕使用时反复淤积与清淤形成的。部分城壕的坡岸还专门用夯土进行加固。西城壕较浅,东城壕较深,东城壕底部还有厚约 1 米的纯净淤泥层。
在东城壕上钻探发现两处明显收窄、变浅之处。通过发掘确定应是当时进出都城的通道。外侧的夯土窄墙及立柱可能与横跨城壕的桥梁有关。这也从侧面证实应是城壕,而不是城墙。
大型祭祀沟是此次发掘的意外收获。目前祭祀沟的范围尚未勘探清楚,但仅就目前所见的现象,已十分重要,极有可能是殷墟时期尚不多见的祭祀场景。(图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提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