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三不像

小鼷鹿的个头只有兔子那么大,面相又酷似鼠类,躯干又像是鹿科动物,和封神榜里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的昵称出处如出一辙,唤它一句三不像也不为过。鼷鹿的英文名也根据其外貌特征取名为Lesser mouse-deer(小鼠鹿)。

小鼷鹿雌雄头上都不长角,前肢短,后肢长,尾短,适于跳跃,体长约42-63cm。

雄性有着发达的獠牙,主要生活在茂密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的底层,喜欢在早晨与傍晚活动,善于隐蔽,一般不远离栖息地。

身材迷你,滴溜溜的大眼睛的小鼷鹿,活脱脱的就是雨林萌主。

独来独往的谨慎者

小鼷鹿喜欢独来独往,只有到了发情期才会看见它们雌雄成对活动,但是交配后又各自回归独行侠的生活。

鼷鹿以嫩叶、茎杆和浆果为主食,像是炮仗花、木奶果、无花果、云南石梓等植物都在它们餐单选择范围内。

小鼷鹿最傲人的特点是速度敏捷。

身材娇小,又不像鹿科动物那样有发达而坚硬的角可以防身,因而生性胆小机警,靠林间隐蔽和敏捷的行动躲避危险——可以像兔子一样跳跃奔跑,受惊时也能游泳逃走。

岌岌可危的生存状况

分布在我国的小鼷鹿可以全年繁殖,孕期4~6个月,每胎一崽,偶尔会有双崽,产崽后不久就可以继续发情,甚至能一边哺乳一边怀孕。幼崽出生后很快就能站立活动,5个月左右就达到性成熟。

这样的繁殖特点并不意味着其生存状态很乐观,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篇》中,它们被列为“极危”等级,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由于云南当地橡胶、茶叶等大热的经济作物适合种植的海拔区与小鼷鹿的生长环境产生了冲突,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乡间公路的建立都造成了小鼷鹿的生存环境的破碎化,产生了孤岛效应,阻断了基因或物种的交流。

加上小鼷鹿生性胆小,易受惊吓,人类活动足迹只要稍近一些,就可能惊扰到它们,它们可能会远离此地,这就造成种群活动范围变相缩水。

另一方面,如若受惊吓慌不择路而选择涉水逃生,它们入水就“僵直”,会大大增加不必要的个体生存风险。就算涉水成功,每次涉水后,威氏小鼷鹿需要晾晒皮毛,行动能力变得特别迟缓,这种状态可能会持续半小时,这么一来,它们很容易被众多天敌捕食。

小鼷鹿种群现今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我们对于它们的了解也仍是知之甚少,为了能让萌萌的它们继续自由快乐地奔跑在这颗蓝星上,我们也要加强对热带雨林的恢复与保护的力度,保卫我们共同的生存家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